
水性聚氨酯樹脂的功能和作用之三升化工
推薦佛山三升水性聚氨酯樹脂:PU-32020 皮革涂飾 紙張上光、PU-3109 耐刮擦有手感啞光聚、PU-2960 塑膠玻璃高附著改性、PU-3641 軟材高透水性聚氨酯、PU-3407 鋁膜、金屬用水性聚、PU-3980 PU革用啞光水性聚氨酯、PU-3980 PU革用啞光水性聚氨、PU-3333 水性聚碳酸脂聚氨酯、PU-3486 PVC水墨用 水性啞光、PU-3333 水性聚碳酸脂聚氨酯、PU-3206 木器家具涂料專用樹
涂料原材料供應商——三升化工供應全套迪高涂料助劑(流平劑、消泡劑、分散劑等)免費服務熱線:公司電話0757-22638669 QQ:2091377794
水性聚氨酯是以水代替有機溶劑作為分散介質的新型聚氨酯體系,可廣泛應用于涂料、膠粘劑、皮革涂飾劑、織物整理劑等方面,由于具備無毒、價廉、安全、不燃等優點及自身性能的不斷提高,表現出巨大的市場前景并有逐步取代溶劑型產品的趨勢。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多以自乳化為主,即在聚氨酯大分子中引入—COOH、—SO3、—OH、—O—等親水性基團。但由于這些親水性基團的存在及聚氨酯樹脂本身的一些不足之處,使水性聚氨酯產品在耐水、耐溶劑、耐候等方面表現較差 ,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類產品的使用范圍。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聚氨酯材料研究者根據不同樹脂之間性質上互補性,采用接枝、嵌段技術將丙烯酸酯、環氧樹脂、苯乙烯等樹脂引入到水性聚氨酯樹脂大分子上,制備出具有交聯、核殼、互穿網絡結構的復合型樹脂,彌補了不同樹脂之間性能上的不足。本文較系統地闡述了用于提高水性聚氨酯使用性能的各種有效的改性方法。
1水性聚氨酯樹脂的交聯改性
交聯改性是通過化學鍵的形式將線型的聚氨酯大分子鏈接在一起,形成具有網狀結構的聚氨酯樹脂,是將熱塑性的聚氨酯樹脂轉變為熱固型樹脂較有效的一種途徑。交聯后的水性聚氨酯涂膜可表現出優異的耐水、耐溶劑及力學性能,是提高水性聚氨酯樹脂性能的有效的方法之一,部分成熟的交聯改性技術制備的水性聚氨酯(如雙組分水性聚氨酯)已基本達到溶劑型聚氨酯樹脂的性能。按照交聯方法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內交聯法和外交聯法。
1.1內交聯法
內交聯法合成水性聚氨酯的方法,一種是在聚氨酯大分子中引入含有3個或3個以上官能團的單體,生成具有部分交聯或者支化分子結構的聚氨酯膠束;另一種是在水性聚氨酯乳液中加入可以與乳液穩定共存的內交聯劑,而這些內交聯劑只有在使用時由于乳液體系的 pH 值、溫度、外部能量如紫外光輻射等因素的變化才與聚氨酯樹脂中的官能團發生交聯反應,生成具有網狀結構的熱固性聚氨酯樹脂。
在大分子中引入含有3個或3個以上官能團的單體生成部分交聯或支化結構的聚氨酯樹脂的合成一般是采用預聚體分散法,即將交聯單體如HDI三聚體或三羥甲基丙烷等與低相對分子質量的聚氨酯預聚體充分混合,在水中分散后再加入擴鏈劑如乙二胺進行擴鏈反應;這種方法合成的具有部分交聯結構的水性聚氨酯相比于丙酮法制備的水性聚氨酯具有不消耗溶劑(丙酮)且能同時獲得高固含量等優點。凌芳等采用此種方法合成了性能較好的單組分自交聯型水性聚氨酯分散體乳液;為內交聯劑采用此工藝方法制備出了這種水性聚氨酯乳液,并研究了不同的內交聯劑的用量對乳液涂膜的力學性能、耐溶劑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隨內交聯劑用量的增加,涂膜對丙酮的溶脹率下降、拉伸斷裂伸長率下降,但耐溶劑性能測試結果表明內交聯劑用量與乳液涂膜的耐溶劑性能呈二次曲線關系,并且隨著內交聯劑用量的增加乳液的黏度急劇增大。
除預聚體分散法以外,還可采取丙酮法制備這類內交聯型水性聚氨酯,即在預聚體分散前就用部分三官能度的單體如三羥甲基丙烷代替雙官能團的單體進行擴鏈反應,用少量丙酮為溶劑解決由于預聚體擴鏈后相對分子質量增加而引起的黏度變大的問題,在分散形成乳液后再將丙酮等低沸點溶劑減壓脫去,采用這種辦法制備的水性聚氨酯具有相對分子質量分布窄、結構及粒徑大小可變范圍易控制、反應穩定性好等優點,但最大的缺點是制備的乳液的涂膜耐溶劑特別是耐丙酮性能差且工藝復雜,不利于工業化生產。應用此工藝采用一種三官能度高光澤單體制備出了內交聯型水性聚氨酯皮革光亮劑。上述兩種制備內交聯型水性聚氨酯的方法都存在一個相同的不足之處,即由于乳液黏度、凝膠等因素不能合成出高交聯密度的水性聚氨酯乳液,所以此種方法只適用于制備對交聯密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水性聚氨酯產品。
外交聯法制備的水性聚氨酯樹脂又稱為雙組分水性聚氨酯。一般采用外交聯方法制備的雙組分水性聚氨酯與單組分產品相比,具有優良的機械性能、耐溶劑性、耐候性、低溫成膜性能等,是近年來用于逐步替代溶劑型聚氨酯產品主要的技術發展方向之一。按照固化劑種類的不同可以將雙組分水性聚氨酯大致分類為多異氰酸酯固化型、胺類固化型、環氧固化型3種。
多異氰酸酯固化型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由水性多元醇體系與多異氰酸酯固化劑組成。一般情況下,為了提高兩組分混合時對多異氰酸酯固化劑的分散能力,水性聚氨酯多元醇體系多采用第二代水性羥基樹脂,即直接在分子鏈中引入親水基團和片段,按照化學結構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丙烯酸分散體多元醇、水性聚氨酯分散體多元醇、聚酯型分散體多元醇3種。這些分散體多元醇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其中丙烯酸分散體多元醇具有相對分子質量小、羥基含量高等優點,所以使用丙烯酸分散體多元醇制備的雙組分水性聚氨酯具有耐水性、耐溶劑性、耐候性、光澤好等優點,缺點是干燥時間長;聚酯分散體多元醇制備的雙組分水性聚氨酯具有流動性、與顏料相容性、光澤好等優點,缺點是酯鍵的存在導致產品的耐水性較差,所以經常與丙烯酸分散體多元醇復配使用,其中聚酯作為軟段,丙烯酸作為硬段使用,這種方法可較好地改善制品的耐水性。聚氨酯多元醇與上述兩種水分散體系相比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如涂膜的外觀、機械性能、耐溶劑、耐水性等均優于上述兩種多元醇,是制備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理想的多元醇分散體系。通過控制水性多元醇的種類和性質可以制備出不同性能要求的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而選擇合適的多異氰酸酯固化劑是制備高性能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的關鍵。為了提高多異氰酸酯固化劑在水性多元醇體系中的分散,現在使用較多的是經過親水改性的新型固化劑,水性多異氰酸酯固化劑對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涂料性能的影響,結果發現水性聚氨酯涂料的黏度隨固化劑親水改性程度的增大而增加,且涂膜的硬度也隨之降低,但經過親水改性后的固化劑不需高速攪拌設備便可很容易分散于水系中
胺固化型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一般是指在合成的水性多元醇分子鏈中含有環氧基團或異氰酸酯基團 , 然后利用含有多元胺基的胺類化合物或樹脂作為固化劑與其在常溫下發生交聯反應。環氧樹脂改性后的水性聚氨酯一般采用此方法進行交聯固化,這類樹脂具有固化速度快、形成的涂膜耐水、耐溶劑、機械性能好等優點,最大的缺點是水性多元醇體系的貯存穩定性差。結果發現可有效提高涂膜的拉伸強度、耐水性和粘接強度。
環氧固化型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與胺固化型原理相似,不同的是水性多元醇分子鏈上除含有羥基、羧基外還有胺基(主要為伯胺基),外加固化劑中含有的環氧基團可與其進行交聯反應。等采用環氧硅烷為外交聯劑制備了這種類型的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但性能不及多異氰酸酯固化型產品。
獲得較高交聯密度的內交聯方法制備水性聚氨酯時一般采用特殊的分子結構設計,即在聚氨酯大分子上嵌段或者接枝上兩者可以反應的基團,同時要求這兩種基團在正常情況下不發生反應,只有當乳液體系的溫度、pH 值發生改變或受到外部能量如紫外光等作用時才發生交聯反應 , 形成具有網狀結構的交聯體系。按乳液使用時發生交聯反應的條件可大致將其分為高溫固化型、光固化型、室溫自固化型(根據體系 pH 值改變 ) 、氧固化型4種。
高溫固化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一般是指采用封閉劑與聚氨酯大分子或交聯劑分子中的活性基團反應使其失活,保證兩個組分能夠在常溫下共存,成為穩定的單組分乳液。當乳液經高溫處理時,這些被封閉的活性基團能夠再次分解出來并參與交聯反應。
光固化型水性聚氨酯通常是由含有2個或2個以上CC的聚氨酯膠束與光引發劑、光敏助劑組成乳液復合體系,當乳液體系使用時受到一定波長的光照射時分解產生初級活性種,繼而引發分子鏈中的雙鍵發生反應產生交聯結構。光引發自由基聚合反應可由不同途徑發生,一是由光直接激發單體或帶有發色基團的聚合物分子而產生的反應活性種引發聚合;二是由光斷裂引發劑分子或激發光敏劑分子,把能量傳遞給單體或能夠形成引發活性種的其他分子,由這些活性種再引發聚合;三是由光激發分子復合(大多為電荷轉移復合物),由受激分子復合物解離產生自由基離子等活性種引發聚合。
光引發劑包括具有發色基團的有機羰基,偶氮化合物、硫化物、鹵代物和鹵素分子,它們的感光波長區域一般在300 ~ 450 nm,常用的光引發劑有二苯甲酮、米蚩酮 (4,4-雙二甲胺基二苯酮)、安息香、安息香甲醚、安息香異丙基醚等。加入光敏劑的作用通常是消除空氣中的氧阻聚效應,常用的光敏劑有三乙胺、三乙醇胺、二甲基乙醇胺等叔胺類化合物以及苯醌。在水性聚氨酯制備過程中考慮到需要用三乙胺作為成鹽劑,它本身也可以在水中均勻分散 , 與二苯甲酮相互作用時能夠生成三乙胺自由基,這種自由基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并產生新的自由基,從而消除了空氣中氧的阻聚作用,所以在合成光固化型水性聚氨酯時,經常采用二苯甲酮-三乙胺作為復合光引發劑。比較了幾種不同的光引發體系對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采用二苯甲酮-三乙胺引發體系的水性聚氨酯各方面性能優良。室溫固化型性聚氨酯的制備原理主要是利用乳液成膜時體系pH值發生變化而產生交聯反應。如早期使用的碳化二亞胺、氮化環丙烷及甲亞胺等內聯劑,就是運用水性聚氨酯乳液在水揮發成膜時 pH 值下降,利用體系中的酸催化這些內交聯劑與聚氨酯大分子發生交聯反應,這些內交聯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堿性條件下很穩定,但在酸性環境中具有很高的活性 , 可以與水性聚氨酯樹脂上的羥基、羧基等親水性基團反應,這樣在形成交聯結構的同時還可以顯著改善水性聚氨酯涂膜的耐水性。研究了含有氮雜環丙烷、碳化二亞胺的內交聯型水性聚氨酯的性能,結果顯示使用氮雜環丙烷、碳化二亞胺后水性聚氨酯涂膜的交聯程度明顯提高,并證明了是這些內交聯劑與聚氨酯分子鏈上的羥基、羧基進行反應的結果。系統研究了氮化環丙烷作為內交聯對水性聚氨酯分散液及其涂膜性質的影響,結果表明體系的交聯反應由pH值的變化而得以實現,且反應是環氧丙烷開環后與聚氨酯分子鏈上的羧基之間進行。除采用上述原理制備室溫固化型水性聚氨酯外,等采用半連__續種子乳液聚合技術合成了含有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羥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的室溫自交聯乳液,采用特殊的粒子設計方法將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與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所含有的環氧基和三級胺基隔開,使它們在乳液的貯存過程中不相遇,而在乳液成膜過程中由于粒子形變而相遇并發生交聯反應,即采用結構設計的方法制備室溫固化型水性聚氨酯。
氧固化型水性聚氨酯是利用乳液體系中添加的有機金屬催化劑與空氣中的氧氣產生過氧基團,這些過氧基團在乳液中又會分解產生活性自由基,繼而引發體系中加入的干性油、自干性醇酸樹脂等組分中含有的雙鍵并發生交聯反應。
1.2外交聯法
外交聯法制備的水性聚氨酯樹脂又稱為雙組分水性聚氨酯。一般采用外交聯方法制備的雙組分水性聚氨酯與單組分產品相比,具有優良的機械性能、耐溶劑性、耐候性、低溫成膜性能等,是近年來用于逐步替代溶劑型聚氨酯產品主要的技術發展方向之一。按照固化劑種類的不同可以將雙組分水性聚氨酯大致分類為多異氰酸酯固化型、胺類固化型、環氧固化型3種。
多異氰酸酯固化型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由水性多元醇體系與多異氰酸酯固化劑組成。一般情況下,為了提高兩組分混合時對多異氰酸酯固化劑的分散能力,水性聚氨酯多元醇體系多采用第二代水性羥基樹脂,即直接在分子鏈中引入親水基團和片段,按照化學結構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丙烯酸分散體多元醇、水性聚氨酯分散體多元醇、聚酯型分散體多元醇 3 種。這些分散體多元醇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 其中丙烯酸分散體多元醇具有相對分子質量小、羥基含量高等優點,所以使用丙烯酸分散體多元醇制備的雙組分水性聚氨酯具有耐水性、耐溶劑性、耐候性、光澤好等優點,缺點是干燥時間長;聚酯分散體多元醇制備的雙組分水性聚氨酯具有流動性、與顏料相容性、光澤好等優點 ,缺點是酯鍵的存在導致產品的耐水性較差 , 所以經常與丙烯酸分散體多元醇復配使用,其中聚酯作為軟段,丙烯酸作為硬段使用,這種方法可較好地改善制品的耐水性。聚氨酯多元醇與上述兩種水分散體系相比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 , 如涂膜的外觀、機械性能、耐溶劑、耐水性等均優于上述兩種多元醇,是制備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理想的多元醇分散體系。通過控制水性多元醇的種類和性質可以制備出不同性能要求的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 , 而選擇合適的多異氰酸酯固化劑是制備高性能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的關鍵。為了提高多異氰酸酯固化劑在水性多元醇體系中的分散性,現在使用較多的是經過親水改性的新型固化劑,研究幾種不同型號的水性多異氰酸酯固化劑對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涂料性能的影響,結果發現水性聚氨酯涂料的黏度隨固化劑親水改性程度的增大而增加,且涂膜的硬度也隨之降低,但經過親水改性后的固化劑不需高速攪拌設備便可很容易分散于水系中,可提高施工效率。其中固化劑與含有TMP 的具有一定內交聯結構的羥基樹脂的其涂膜性能與溶劑型產品相當。采用自行合成的水性聚氨酯固化劑及水性丙烯酸酯樹脂為多元醇體系制備了高硬度雙組分聚氨酯,并優化了合成工藝參數,產品性能優良。也有研究者為了減少固化劑加入到水系中由于—NCO與水反應產生CO2氣體從而影響涂膜質量,選用反應活性較低的叔異氰酸酯為固化劑
胺固化型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一般是指在合成的水性多元醇分子鏈中含有環氧基團或異氰酸酯基團,然后利用含有多元胺基的胺類化合物或樹脂作為固化劑與其在常溫下發生交聯反應。環氧樹脂改性后的水性聚氨酯一般采用此方法進行交聯固化,這類樹脂具有固化速度快、形成的涂膜耐水、耐溶劑、機械性能好等優點,最大的缺點是水性多元醇體系的貯存穩定性差。采用三乙烯四胺為固化劑制備的環氧改性水性聚氨酯涂膜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結果發現可有效提高涂膜的拉伸強度、耐水性和粘接強度。
環氧固化型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與胺固化型原理相似,不同的是水性多元醇分子鏈上除含有羥基、羧基外還有胺基(主要為伯胺基),外加固化劑中含有的環氧基團可與其進行交聯反應。采用環氧硅烷為外交聯劑制備了這種類型的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樹脂,但性能不及多異氰酸酯固化型產品。
2水性聚氨酯樹脂的丙烯酸酯改性
與聚氨酯樹脂相比,聚丙烯酸酯類產品在耐候、耐水、耐溶劑、保光性等方面表現出很好的性能,但聚氨酯樹脂在強度、彈性及粘接性能等方面性能突出,因此聚丙烯酸酯與聚氨酯在性能上具有很好的互補作用。根據這一特點,人們采用了各種方法將丙烯酸酯用于水性聚氨酯乳液的改性研究,其中效果較好的是采用順序的方法合成出同時含有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的具有核殼結構的復合乳膠粒,這種乳膠粒有機地綜合了PU與PA各自優點,可顯著提高水性聚氨酯耐水、耐溶劑、耐候等性能。
這種復合乳液的制備往往是先合成水性聚氨酯分散液為種子乳液,然后加入丙烯酸酯類單體進行自由基聚合 , 疏水性的丙烯酸酯傾向于溶解在PU種子乳液的聚氨酯膠束當中聚合形成核殼結構的核部分。為了提高兩相之間的相容性,在PU種子乳液的合成過程中一般需要通過丙烯酸羥乙酯(HEA)、己二酸二肼(ADH)等化合物在分子鏈末端引入了不飽和雙鍵或—NH2基團的,使得PU種子乳液在丙烯酸酯進行自由基聚合后形成的PU/PA復合乳膠粒中PU與PA之間有化學鍵相連 ; 其中以—NH2基團封端的PU 種子乳液在水相中與丙烯酸酯并不反應,只是在水揮發成膜時—NH2 結構與核當中的二丙酮丙烯酰胺 (DAAM) 的 C O 反應生成亞胺結構,使得 PU 末端與丙烯酸酯的側鏈形成化學交聯構。研究分析了上述兩種不同核殼之間的化學鍵交聯結構對復合乳液性能的影響,結果發現有亞胺結構的核殼交聯體系形成的復合乳膠粒平均粒徑相對較小且粒徑分布范圍窄;而以不飽和雙鍵封端的PU乳液與丙烯酸酯形成交聯結構后的乳膠粒平均粒徑較大 , 粒徑分布范圍也較寬。核殼間有無化學鍵交聯結構的存在對乳液涂膜的組成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對非交聯型和交聯型復合乳液涂膜結構進行了研究,發現核殼之間無化學交聯的乳液涂膜表面 PU 含量較高,并且其厚度要大于乳膠粒殼的平均厚度,說明在成膜的過程中PU相發生了較大的重新取向 ; 而對于有化學鍵交聯結構存在的乳液涂膜,表面結構比較復雜,PU層較薄 , 但綜合性能要好于無交聯結構的涂膜,在用水為溶劑進行接觸角測試時發現后者大于前者,說明耐水性較好。但無論哪種交聯結構的存在均可提高乳液涂膜的耐水性、耐溶劑性 , 提高成膜速度、降低成膜溫度。
制備上述復合乳液的主要問題是丙烯酸酯或苯乙烯等不飽和油溶性單體不能完全在PU種子乳膠粒中引發聚合,其中部分是在水相中均聚或是在PU種子乳膠粒表面聚合 , 造成膠粒之間的交聯從而引發凝膠。在對乳液ξ電勢的研究時發現 , 進行種子乳液自由基聚合后乳液的ξ電勢下降 , 并且這種ξ電勢降低的現象隨著 DMPA 含量增大而表現得愈為明顯,這說明表面的陰離子基團被丙烯酸酯類均聚物或者A-g-PU共聚物包埋,很大一部分丙烯酸酯類單體并沒有在 PU 種子乳膠粒當中而是在其表面引發聚合 , 同時也說明核殼之間的接枝反應是通過奪取氫鍵當中的 N — H 而得以進行。針對這一問題,人研究了不同的引發劑對這種核殼結構性質的影響 , 結果發現采用油溶性引發劑 A IBN 比過硫酸鹽類水溶性引發劑效果要好 , 因為油溶性引發劑只在種子乳膠粒當中才引發聚合。另外 PU 種子乳液性能在很大程上也影響著此類乳液及其涂膜的性質。同時 Hyuk Kim 等也研究了丙烯酸酯類單體 MMA 在 PU 種子乳液當中自由基聚合時 PU 種子乳液中硬段含量對核殼結構的影響 , 結果發現隨硬段含量增加 MMA 更容易溶脹到種子乳膠粒當中 , 在 PU 乳膠粒當中引發聚合的幾率增大 , 同時隨著 IPD I 含量的增加 MMA - g - PU 乳膠粒粒徑分布變窄、平均粒徑增大 , 另外當 IPD I 含量比較小如 19 1 6% ( 質量分數 ) 時 , 乳液粒徑分布較寬且粒徑較原 PU 乳液粒徑下降 , 這說明在進行種子乳液的自由基聚合過程中有粒徑更小的其他粒子形成 , 而 MMA 溶脹到 PU 乳膠粒當中的數量又比較少 , 不能顯著提高粒徑 , 綜合起來使得平均粒徑反而下降 , 同時也很難得到核殼結構明顯、性能優良的復合乳液 ;研究了 PU 種子乳液中軟段即低聚多元醇相對分子質量對核殼結構復合乳液性質的影響 , 發現隨著低聚多元醇相對分子質量增加 , PU 種子膠粒吸收丙烯酸酯的能力增強 , 能使更多的丙烯酸酯溶脹到其中間進行聚合形成具有明顯核殼結構的乳膠粒。研究了不同的加料方式對此類聚氨酯 - 丙烯酸酯核殼結構性質的影響 , 發現采用半連續的加料方式沒有連續式加料方式得到的乳膠粒子核殼相分離明顯 , 且殼層的 PU 含量也較少 , 主要是因為采用半連續加料方式時部分丙烯酸酯滲透到 PU 大分子當中 , 共聚合后形成的一部分接枝聚合物相互滲透 , 降低了兩相界面之間的作用力 , 使得兩相之間的相容性得以提高 , 所以在聚合過程中擴散到外層的 PU 大分子相對減少。而連續加料時 PU 乳膠粒子對丙烯酸酯處于饑餓狀態 , 進入粒子內部自聚的單體量多 , 同 PU 大分子接枝聚合的量少。
3 水性聚氨酯樹脂的互穿聚合物網絡 ( IPN) 改性
IPN 聚合物是由 2 個或 2 個以上聚合物網絡通過大分子鏈間的永久纏結或互穿形成的獨特的聚合物結構 , 采用順序的方法合成時可以得到具有核殼結構的膠乳粒子。 IPN 型聚氨酯 - 丙烯酸酯核殼結構一般是采用在 PU 分子鏈中引入不飽和雙鍵 , 自乳化后形成種子乳膠粒 , 在引入丙烯酸酯或苯乙烯進行自由基聚合成核之前 , 先對 PU 種子乳膠粒中 PU 分子鏈上不飽和雙鍵進行自由基聚合 , 使得 PU 分子鏈之間交聯形成網絡結構Ⅰ , 然后再將丙烯酸酯或苯乙烯在種子乳液當中溶脹并引發聚合 , 形成網絡結構Ⅱ , 兩者之間發生強迫互穿 , 最后形成互穿網絡的結構形式 , 由于經常采用順序的方法合成 , 所以得到乳膠粒具有核殼結構。
一般情況下制備這種 IPN 型具有聚氨酯 - 丙烯酸酯核殼結構的復合乳液有兩種常用的制備方法 : 一種是合成出以不飽和雙鍵封端的 PU 分子鏈自乳化形成種子乳液 , 然后加入進行自由基聚合使得 PU 分子鏈之間形成交聯網狀結構 , 形成網絡結構Ⅰ ; 再加入丙烯酸酯進行第二次自由基聚合形成網絡Ⅱ;另一種方法是采用含不飽和雙健的擴鏈劑 , 在 PU 分子鏈中引入不飽和雙健 , 自乳化后形成種子乳液 , 加入引發劑引發雙鍵聚合使得 PU 分子鏈之間形成網絡結構Ⅰ , 然后再加入丙烯酸酯進行聚合后形成網絡Ⅱ。
互穿網絡結構由于 PU 大分子鏈之間交聯以及與丙烯酸酯之間互穿結構的存在,使得乳液涂膜在耐水性、耐溶劑性、耐候性、粘接性能方面與其他類型的 PU /PA 復合乳液相比均表現出較好的性能 , 另外也具備成膜速度快和成膜溫度低等優點。
采用馬來酸酐與二乙醇胺進行開環聚合得到同時含有羧基和不飽和雙鍵的擴鏈劑,其結構式為水性聚氨酯樹脂的改性技術
任祥忠等用此種擴鏈劑合成出的水性聚氨酯與甲基丙烯酸甲酯在 Cu 2 + 存在下的無引發劑體系中進行接枝共聚反應 , 得到具有核殼結構的聚氨酯 - 丙烯酸酯復合乳液。擴鏈劑中的不飽和雙鍵以側基的形式存在于 PU 大分子鏈上 , 具備這種結構的 PU 種子乳液在過硫酸鹽類引發劑存在下引發聚合同樣可得到 PU 分子鏈之間交聯的種子乳液 , 再加入丙烯酸酯在此乳液中聚合 , 最后得到有互穿結構的復合乳液。
在對聚氨酯 - 丙烯酸酯形成的互穿網絡結構之間的化學鍵對聚合物的性質的研究時發現 , 兩種網絡之間有化學鍵相連時可提高兩相之間的相容性和互穿程度 , 能顯著改善聚合物的力學性能。也采用此方法合成出了 PU /PS 核殼型具有互穿網絡結構復合乳液 , 并考察了乳膠粒的形態和乳液涂膜耐水、耐溶劑性能及其力學性能 ; 核殼之間相分離程度的高低即能否得到相分離明顯的核殼結構要取決于連接兩個互穿網絡之間化學鍵密度的高低 , 在對涂膜的動態力學性能和耐溶劑性能測試結果表明這種方法合成出的復合乳膠粒核殼之間有大量化學鍵存在 , 而 PU 、 PS 即核殼之間相分離程度隨著兩者之間交聯密度的提高而降低 , 電鏡測試發現核殼之間界限模糊,乳液的綜合性能較好;同時發現涂膜的吸水率隨PS含量的增加而下降,但隨著 PU 預聚體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加而提高。
水性聚氨酯改性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樹脂本身性能上的一些不足之處或者提高樹脂的綜合性能 , 以擴大其使用范圍。國外對水性聚氨酯無論是在理論基礎、實際應用、工業化生產等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 , 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和開發起步較晚 , 但近年來關于此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效 , 作者針對水性聚氨酯的一些性能上的不足也開展了較深入的研究 , 并取得了一些的有實際意義的研究成果。
同類文章排行
- 絲印油墨的消泡與脫泡問題
- 水性柔板和凹版油墨,上光油消泡劑問題
- 迪高消泡劑常見問題
- 消泡劑是如何起作用的?
- 脂方族水性樹脂,有什么特殊性能?
- 醇溶性聚氨酯樹脂與水性聚氨酯樹脂有什么區別
- 水性樹脂為什么對鋁的附著力不好,怎么解決
- 分散高色素炭黑和普通炭黑要用不同的分散劑
- 分散劑分散鈦白粉炭黑彩色為什么效果不一樣
- 加消光粉后涂料表面顆粒感產生原因及解決方法
最新資訊文章
- 具有隔熱反射功能涂料的制備方法
- 雙組份透明玻璃隔熱涂料配方及其制備方法
- 自清潔有機硅改性丙烯酸樹脂隔熱反射涂料制備方法
- 復合型水性丙烯酸隔熱涂料及其制備方法
- 高固含量水性紫外光固化透明隔熱涂料及其制備方法
- 環保型透明隔熱涂料配方及其制備方法
- 納米ATO/TiO2填料水性聚氨酯隔熱透明涂料配方
- 合成聚氨酯玻璃隔熱涂料配方及其制備方法
- 環保隔熱涂料及其制備方法
- 防水隔熱外墻涂料配方及其制備方法
您的瀏覽歷史
